陶瓷是人類創造力的載體,從實用性延伸到藝術性,也成為美術創作的載體。在臺灣陶瓷發展的歷程中,不但陶藝家創作陶瓷作品,從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,也有許多水墨畫家、油畫家、水彩畫家、版畫家等藝術家,以陶瓷做為載體從事繪畫創作,形成一片多彩繽紛的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。鶯歌是臺灣陶瓷產業的重鎮,不僅聚集著與陶瓷相關的各種業者,也有許多藝術家在此活躍。面對新時代變化,鶯歌陶瓷產業積極尋求轉型,在擴大陶瓷價值的動力下,也促進了一股「畫家繪陶瓷」的創作趨勢。本展覽以「相遇: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」為主題,依據臺灣美術史的歷史脈絡,展出畫家的陶瓷繪畫作品,以及部分具當代藝術觀點的作品,呈現臺灣陶瓷與美術相遇的重要篇章。
藝術家的陶瓷繪畫創作,是繽紛的臺灣陶瓷美術風景一隅。在1970年代鶯歌市拿陶藝公司帶動藝術陶瓷的生產熱潮下,也助長了這股創作風氣的發展。當時陶瓷業者們先從古典瓷器汲取產品靈感,也延攬美術專業人才協助繪製與設計產品,進而邀請畫家創作陶瓷繪畫。隨著時代推進,有些離開工廠的美術人才,選擇留在鶯歌專注於陶藝創作,也仍然有業者邀請畫家創作陶瓷繪畫,讓鶯歌成為陶瓷與美術共同發展的沃土,使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更加廣闊。
相關檔案: 線上DM
展覽資訊
策展人:劉碧旭
顧問:廖仁義
主辦單位:新北市政府、新北市政府文化局
承辦單位: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
展覽時間:2025年4月18日至10月6日
展覽地點:3樓特展室
古典驚奇:柳暗花明又一村
臺灣陶瓷的美術風景,最初是出自二戰後陶藝家對於材料與技法的創新,另一方面則是出自陶瓷業者積極與藝術家合作從事陶瓷繪畫創作,而開拓出果實累累的榮景。許多在日治時期就已茁壯的前輩畫家,以及隨著國民政府遷移來到臺灣的畫家,都曾參與陶瓷繪畫創作。他們的創作題材往往具象寫實,或者山水花鳥,或者風景靜物,雖屬古典題材,卻為陶瓷美術帶來最初的驚喜,彷彿陶淵明的桃花源,也彷彿是陸放翁的「柳暗花明又一村」。
展出藝術家
溥心畬、顏水龍、沈耀初、林玉山、陳慧坤、馬白水、傅狷夫、林葆家、張光賓、蔣瑞坑、吳學讓、席德進、吳讓農、李奇茂、賴傳鑑、王修功、鄭善禧、傅申、羅芳、李轂摩、賴武雄、黃光男、蕭進興
現代狂野:何妨吟嘯且徐行
正如1960年代臺灣美術邁向現代時期,這一世代的畫家也將他們的繪畫題材與風格帶進陶瓷繪畫之中。整體朝向抽象,甚至非具象,題材自由,技法狂野,當它運用於陶瓷繪畫,也就呈現出現代美術的特色。因此,在現代時期的陶瓷繪畫中,五月畫會與東方畫會的前衛身影歷歷在目。他們就像北地的響馬駕駕奔馳,攪動東西方美學的界線。放眼天際,在這片現代風景中,我們彷彿看見蘇東坡「何妨吟嘯且徐行」的大膽且堅定的姿態。
展出藝術家
李德、朱為白、陳銀輝、楚戈、吳昊、夏陽、秦松、莊喆、陳景容、陳正雄、蕭勤、戚維義、李錫奇、林惺嶽、韓湘寧、趙國宗、李義弘、姚慶章、袁旃、李重重、洪仲毅、顧重光、蘇憲法
當代跨域:天工人巧日爭新
當代藝術強調觀念的批判顛覆與媒材的多元創新,甚至也將跨域精神或是社會議題帶進美術創作之中。1980年代以來,當代藝術潮流傳進臺灣,影響整個藝術領域。採取當代藝術觀點的藝術家從事陶瓷繪畫,明顯呈現觀念藝術與跨域藝術的特色,強調批判性與顛覆性。如今,年輕世代藝術家繼續推陳出新,創作手法日新月異。誠如史學家趙雲崧面對潮流急速變動所發出的讚嘆:「天工人巧日爭新」,挑戰既存的美學範疇。
展出藝術家
吳炫三、洪根深、袁金塔、曲德益、林振龍、李振明、倪再沁、薛保瑕、嚴明惠、林磐聳、程代勒、何華仁、鄭麗雲、郭博州、陳順築、莊連東、曾麟媛、倪瑞宏、童品元
寓教於樂:影音與互動體驗
在陶瓷上創作繪畫,不僅能感受在立體器物上揮灑筆觸的獨特樂趣,也能體會燒製後色彩變化的奇妙之美,這種創作魅力讓許多藝術家為之著迷。本區以寓教於樂的方式,開放觀眾自由執筆,在花瓶、圓盤等不同形態的陶瓷器物上塗繪,體驗創作的樂趣。同時展出陶瓷繪畫常用的工具與材料,並透過相同圖案燒製前後的物件對比,呈現陶瓷創作變幻莫測的獨特魅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