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王福長 (臺灣) 年份:1996 本件作品造型源自對大自然的觀照,直接呈現土的樸質與厚實感,透過造型的中部空間以及優美躍動曲線,象徵萬物蘊育之所在。
作者:王福長 (臺灣)
年份:1996
本件作品造型源自對大自然的觀照,直接呈現土的樸質與厚實感,透過造型的中部空間以及優美躍動曲線,象徵萬物蘊育之所在。
作者:黃佳惠 (臺灣) 年份:1996 本作品是以小丑為創作的靈感,在半抽象的形態上用特殊的質感處理,以展現造形的本質精神。在表面處理上,作品採用原陶土與化妝土的搭配,以確實掌握作品的呈色與表面肌理的變化。
作者:黃佳惠 (臺灣)
本作品是以小丑為創作的靈感,在半抽象的形態上用特殊的質感處理,以展現造形的本質精神。在表面處理上,作品採用原陶土與化妝土的搭配,以確實掌握作品的呈色與表面肌理的變化。
作者:德丸鏡子 (日本) 年份:2012 作品造型以大地為靈感,得到「浴之成形」向上湧出巨大的能量,在毫無遮掩的寬廣天空下,感受到「欲降其處」的強烈意志。
作者:德丸鏡子 (日本)
年份:2012
作品造型以大地為靈感,得到「浴之成形」向上湧出巨大的能量,在毫無遮掩的寬廣天空下,感受到「欲降其處」的強烈意志。
作者:星野曉 (日本) 年份:2009 作品以陶土為本質,除去枝微末節的想法,將陶土象徵為大自然代言人,透過尚未簡化成符號的軀體,企圖注入生命與能量。
作者:星野曉 (日本)
年份:2009
作品以陶土為本質,除去枝微末節的想法,將陶土象徵為大自然代言人,透過尚未簡化成符號的軀體,企圖注入生命與能量。
作者:葉怡利 (臺灣) 年代:2002 本件作品用一抹巨大耀眼的紅,以似花又非花的造型,自花叢中佇立著。
作者:葉怡利 (臺灣)
年代:2002
本件作品用一抹巨大耀眼的紅,以似花又非花的造型,自花叢中佇立著。
作者:許偉斌 (臺灣) 年份:1996 作品採取抽象或半抽象的造形,產生掙扎拉扯或英雄式的豪壯感受,隱射1990年份臺灣後解嚴時期之初的社會、政治等現象。
作者:許偉斌 (臺灣)
作品採取抽象或半抽象的造形,產生掙扎拉扯或英雄式的豪壯感受,隱射1990年份臺灣後解嚴時期之初的社會、政治等現象。
作者:斯拉吉‧塞司納 (印度) 年代:2011 將印度的文化及的地景,例如象頭神、廟宇及丘陵化成創作元素,並採用印度日常生活用品中常見的重複性裝飾,呈現一種重複之美。
作者:斯拉吉‧塞司納 (印度)
年代:2011
將印度的文化及的地景,例如象頭神、廟宇及丘陵化成創作元素,並採用印度日常生活用品中常見的重複性裝飾,呈現一種重複之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