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選單

常設展覽

字級:
字級小
字級中
字級大
:::

硘仔鎮

鶯歌陶瓷發展

鶯歌地區近世以來的陶瓷文化,是從19世紀初期漢人移民所帶來的原鄉製陶技術開始發展。20世紀初期由農村家庭工業的模式走向產業化,至20世紀中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,在20世紀末發展達到高峰,自此鶯歌從鄉村小鎮躍身成為臺灣最重要的陶瓷產地。

時至今日,鶯歌從煙囪林立的工業城鎮,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級的陶瓷藝術重鎮。本展廳以臺灣閩南語的「硘仔鎮」為主題,從人文地理條件探討鶯歌發展陶瓷產業的契機,再從生產方式、經營模式、產品類型及產業轉型等面向,呈現兩百多年來鶯歌陶瓷的發展面貌。

展場實景照展場實景照

產業化與經營模式

鶯歌地區的製陶業者的數量在20世紀初期逐漸增加,同業之間競爭加劇。日本政府為了規範銷售秩序,於1921年成立尖山陶器生產販賣組合,開啟鶯歌製陶走向產業化發展的契機。二戰後是鶯歌陶瓷產業發展的關鍵時期,除了在地居民持續投入外,許多外地相關從業人員也來鶯歌發展。1955年臺灣工礦公司轉為民營化後,北投陶瓷耐火器材廠許多具有研究、開發與生產工作經驗的員工來到鶯歌創業或擔任技術人員,使陶瓷業者迅速增加。鶯歌也吸引原料、設備、批發貿易等相關行業與協力廠商聚集,成為集結生產與販售的完整陶瓷產業鏈。有些業者便將部分製作過程委託其他廠商代工,或是購買半成品加工,發展出專業分工的經營模式。在地居民也利用空暇時間到工廠兼差,或是以家庭代工的模式從事陶瓷產品加工作業。這些極具在地特色的副業,成為許多鶯歌居民投身陶瓷產業的契機。

展場實景照展場實景照

從傳統走向現代

傳統陶瓷生產方式多為手工製作,使用木柴、粗糠等燃料,讓產品的品質與燒成率難以控制。鶯歌在20世紀初期開始發展現代化的生產方式,引進機械設備與新型窯爐,使用的能源也陸續改為煤礦、重油、瓦斯與電力。 現代化的生產方式採用模具或機器設備增加效率,原料也經過精練與調配,並遵循標準化的作業流程,讓產品的燒製時間降低到最快數小時即可完成,大幅提升生產效率與品質。

隧道窯模擬區隧道窯模擬區

隧道窯模擬區

隧道窯分為預熱帶、燒成帶、冷卻帶三大部分,窯爐長度可從數十公尺到一百公尺,坯體透過臺車載運進入,燒成後由另一端出來。因隧道窯可做到不停火連續燒製,生產效率因此大幅提升,是陶瓷產業走向量產化的重要生產設施。本區域模擬隧道窯的燒成帶,使用燃料為重油,最高的燒成溫度可達攝氏1200度。也展示窯爐內臺車載運堆疊的匣缽,呈現燒製馬賽克瓷磚情境。

展場實景照展場實景照

多元化的陶瓷產品

鶯歌地區集結日用陶瓷、建築陶瓷、工業陶瓷與藝術陶瓷等各種類型產品的生產業者,是世界上各個陶瓷產地中少見的情況。早年鶯歌的陶瓷生產業者,許多甚至在同一間工廠裡,混合生產不同類型的產品。直到1960年代後,業者們逐漸減少生產品項,採用專業化經營,集中生產單一類型產品。同時,也透過成立新公司或新設工廠,獨立生產不同類型的產品,促使鶯歌陶瓷產業朝向專業化與多元化發展。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