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選單

常設展覽

字級:
字級小
字級中
字級大
:::

回看所來處

常設展實景常設展實景

陶瓷與臺灣

在距今約6,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,臺灣就已經發展製陶文化,直到17世紀荷蘭人、西班牙人以臺灣為國際貿易駐點後,臺灣走向新的歷史階段,也讓臺灣的陶瓷文化開始有顯著變化。回看過去400年來臺灣陶瓷的發展歷程,分別在17世紀中葉、20世紀初期、20世紀中葉產生巨大變化。這些時間點都是臺灣歷史的重要轉捩點,顯示臺灣陶瓷發展深受社會、文化、經濟因素影響。本展廳將探討17世紀以後陶瓷與臺灣的關係,先從臺灣社會與經濟的面向,歸納臺灣陶瓷整體的發展情形,再從臺灣民間信仰、傳統生活、傳統建築的面向,呈現陶瓷在臺灣文化的重要性。

大樹與小廟大樹與小廟

陶瓷與民間信仰

陶瓷在臺灣民間信仰中,常被用來製作成神像與祭祀禮器,或是做為具有避邪功用的器物,擺設或裝飾在傳統建築或聚落之中。陶瓷製的祭祀禮器大多製作精巧,並且要符合「魯班尺」上的吉祥尺寸。陶瓷製的神像大多屬於特殊的訂製款,使用模具壓製黏土後再燒成,尺寸通常較小,常用於小廟或家庭中供奉。

傳統生活展示傳統生活展示

陶瓷與傳統生活

臺灣的傳統生活中,從廚房的鍋具與碗盤、廳堂的神像與禮器、寢室的枕頭到書房的文具等日用品,都廣泛運用著陶瓷器物。在臺灣傳統社會的歲時節慶、婚喪禮俗及信仰習俗,或是農牧飼養動物、各行各業生產製作的工具,也常使用陶瓷器物,也顯示陶瓷與臺灣傳統生活有著密切關係。

建築與陶瓷建築與陶瓷

陶瓷與傳統建築

臺灣傳統建築常見以磚、瓦再次加工的裝飾物,或是以堆砌排列成圖案的裝飾工法。在傳統廟宇或祠堂上,也可見到人物、動物、民間傳說為主題的交趾陶或剪黏的裝飾。直到20世紀初期臺灣引進磁磚製作技術,因磁磚的防水與耐用特性適合臺灣氣候環境,逐漸普及到臺灣的建築外觀,在1970年代臺灣磁磚量甚至躍居世界第三。

TOP